中文摘要 |
多元化(pluralism)是個鬆散的概念,大體上來說表示社會中各團體持有明顯不同之宗教信仰或價值觀,這些團體是自治的、擁有不同影響力卻是彼此間互相依賴。所以多元化在某些程面上也可視為對傳統勢力的另一種平衡,由如雇主的權力在工業的關係中會為勞工組織所制衡。 在所有人口中,沒有人比大學生對多元化的改變過程更敏銳,過去的研究顯示,大學生在十年內或者甚至是五年內態度的變遷率遠遠超過所有成所人人口(Hoge 1974, 1981)。大學生這種巨大的爆發力,起因來自學生有較強的獨立,不再倚賴慣例承諾和他們對知識份子生活更深的了解(Hoge 1981)。Yankelovich提出大學生一般是先驅文化的革新者,在美國的文化變革基本的型式就是靠的這些大學生擴散到其他年輕人,然後影響至總人口(Yankelovich, 1974: Hoge 1981)。 以美國宗教為例60年代是個關鍵,因為在40年代出生的嬰兒湖進入成熟期,這為數龐大的世代,加上傳統社會化機制的減弱和次文化的觀念和機制的興趣,足以激烈地改變美國社會和宗教生態(Sherkat 1998:1103)。 有一派的學者認為新的價值的產生是反映一個傳統「一致性的」主流價值標準的崩潰,從經濟決定論的角度,在經濟展望衰退時,青少年的次文化(counterculture)有復興與具體化,有些學者也認為這與團體的脫序有關,社會的多樣性,個人的生活隨著分類被分割成多樣化和扮演特殊的社會角色造成了自我認定上的迷惘。 本文並不是針對次文化或年輕文化的研究,而是大學生走去了解一社會之宗教改變重要的指標。一般來說年輕文化是一種社會化的代理,使兒童時的消費過渡到成年的製造,並且對跨世代的態度、價質、技術的持續作保證(Gottlieb, 1966; Langman & Block, 1973: 521)。結至目前,本研究之結果發現台灣當代大學生之宗教向度有轉至個人化與反權威的傾向發展,這樣對台灣的社會未來的競爭非常樂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