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筆者嘗試以史帶戲、以戲代論、寫作古典戲曲劇本《李清照》的動機、目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
李清照作品為人,身前便多受評議。宋代以來,士大夫亟稱其才,卻因李氏再嫁之說,譏其晚節不終。影響及於近代,戊戌男性變法領袖猶謂李氏“有才無德”、“批風抹月”,謂婦女詩詞為浮浪,而與其時維新婦女以李氏為師的主張深相沖突。現代學者研究李氏亦有兩截觀念﹕ 批評其早年詩詞囿於個人情感,中年以後始“跳出了封建時代婦女生活的狹窄天地,發表了對社會、政治的一些見解”。對李氏評價如此跌蕩起伏,是男性中心社會以其既定主流價值系統省視李氏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省視者往往忽視李氏自身的價值體系。
認識論上的支離片面,在描寫李氏生平的電影戲劇中,亦有反映﹕一類側重李對其夫趙明誠的鶼鰈深情,使李的主體性,迷失在趙的生命脈絡中,不過是又一位貞烈寡婦,無法交待出一位千古獨步的女詞人,遑論對其主體情感思維的揭示與體認。同時,囿於傳統的貞節觀,為維護李氏形象及李趙愛情的完美,遂避開李氏再嫁及離異這節公案。另一類側重李對國家民族危亡的關切;因僅就李集中一二殘詩斷句,略作點染,且往往以現代愛國主義觀念,取代宋代女詞人對其時民族矛盾的態度,而無法與李氏的整體情感思維相溝通。
筆者以為,李氏個人經歷與世變勾聯交錯,又因其高才卓識,每與男權直接沖突,一生迭起波瀾。其間一以貫之,是她作為女人、學人、詞人,對家國文化及親人的摯愛與強烈責任感。筆者以戲曲創作代替作家作品論,以求更形象地建立起李氏的主體呈現,為公眾還原一位接近史實的李清照。在寫作過程中,依據最新學術成果及有關史料為外證,依據細讀李氏作品為內證,一切虛構部分,劇本中均有注解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