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目的在揭露與論述心理學領域中之性別意識與性別面貌。無論是美國或台灣的資料都顯示,心理學的學習者或專業人員的人數都是以女性居多數;近年來,女性的比例更是迅速上升,但這樣的性別比例並未使心理學變得更「女性化」。心理學的各種專業領域之間仍有明顯的性別區隔現象;從權力結構來看,男性仍居於金字塔頂端,教科書的寫作與圖片呈現也都有明顯的性別偏頗,女性的能見度依然偏低。文中論述心理學知識本身的性別面貌時,係以歷史發展為主軸,逐步呈現說明主流心理學向以「實證科升學」自居,因而也充分顯示其男性中心思維與男性化性格。七十年代之後,女性心理學者反撲,反覆檢證過去有關性別差異的各項研究,多所斬獲,不但發現後天的社會化歷程是性別差異的主要緣由,同時也提出女性自己的識見與發出自己的聲音。近年來,生物決定論學 (先天論) 在主流心理學中老調新日昌,以演化心理學現身,且有越演越烈之勢;另一方面,女性心理學也進而脫胎為女性主義心理學,主張社會建構論,更企圖在方法論層次上翻轉心理學中的知識與權力,因而使得心理學的內部張力越來越緊繃。最後論及,近年來在歐美心理學界,性別意識已經進入主流心理學,教科書的書寫輿論文的發表開始有較明顯的性別意識;在台灣,卻仍多在邊緣發聲。不過,處於雙重弱勢的台灣女性主義心理學者,因與本土文化及草根結盟而展現出特殊的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