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九○年代在東海社會系受教與成長,那時系上的老師大多年輕氣盛,無論對知識與學生都充滿高度的熱情與使命感,不同理論學派交織著當時東海濃厚的人文氣息。依稀還記得大學修社會學理論時,趙剛一開始上課,就意氣風發的告訴我們,這學期我要把你們推到古典三大家的肩膀上,讓你們看看這世界有多大。大家氣喘吁吁的和馬克斯、涂爾幹、韋伯搏鬥了一學期,結果紛紛墜崖身亡,全班死當2/3,大部分的人暑假泡湯,必須重修社會學理論。大部分老師當時都住在校園的小木屋,老師們的家成為另一個教室的擴展與延伸。到老師家讀書、辯論、吃吃喝喝,幾乎是當年東海人共同的成長經驗。我一直認為,老師們對學生無私的奉獻與給予、小班教學所帶出來的深度對話與思考,以及對校園之外社會實踐的高度參與,都是練馬可老師早期在東海社會系規劃與耕耘所豎立起的典範與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