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目的是在探討臺灣南部地區師範院校、教育學程和一般綜合大學的女學生影響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和生涯不確定感的家庭和個人因素的模式。研究結果並與夏威夷大學所蒐集到的日裔和華裔女學生做泛文化的比較,藉以了解影響女性生涯不確定感和文化因素和阻礙。
本研究共計回收有552份有效問卷,問卷內容包含四個標準化量表和一份基本資料。標準化量表包括父母依附量表、女性角色態度量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和生涯決策量表。資料經由結構模式分析,並藉著測試不同可能性的模式來找出最合適南區女大學生生涯不確定感的模式。此外,資料亦透過皮爾森相關和變異數分析來比較不同類組和不同文化族群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資料以一般大學、教育學程和師範院校三類組來建立假設模式時最為恰當。在模式中,性別角色認同和父母依附關係對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有直接預測的作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進而預測生涯不確定感,但是父母依附關係對性別角色認同則無顯著的預測效果。
當分析組間差異時,一般大學、教育學程和師範院校三組在別角色、依附關係、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和生涯不確定感上都有顯著差異。性別角色認同方面,師院組比起其化二組更傾向於非傳統而自由化的女性角色;在附依關係上,學程組女生與父母關係較為密切;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上,學程組的學生在面對畢業後找工作和生涯決策的技巧比其他二組更具信心;而在生涯不確定感方面,師院學生的不確定感顯著低於一般大學的女生。當比較南臺灣地區和夏威夷大學女生三族群的資料時,這四組在性別角色認同、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和生涯不確定感上皆有顯著差異。性別角色認同方面,臺灣女生相較於夏威夷女生明顯傾向固守傳統性別角色。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方面,臺灣女生相較於夏威夷女生明顯傾向固守傳統性別角色。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方面,臺灣女生對作生涯決策的自信心明顯低於夏威夷大學女生。在生涯不確定感方面,臺灣的女性的生涯不確定感比起夏威夷日裔華裔和混血女生的不確定感也較高。
本研究並依據結果提出一些建議,供教師和輔導員在作生涯輔導時的參考。文中並討論本研究的限制和未來研究方向。 |